【博彩平台】医药健康是我国战略布局的新兴产业领域,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和支撑经济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健康产业在抗击疫情战线中发挥出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01 疫情对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的总体影响
疫情爆发以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势,在疫情防控产品研发和生产供应保障等方面积极作为,助力本市和全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但受疫情波及,多数企业面临供需两侧挤压,整个产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
(一)疫情防控产品短期趋热,相关企业加紧生产保障供应
围绕疫情防控涉及到的已有产品,短期需求激增,生产供应力度加大。本市医药健康产业门类相对齐全、技术优势突出、产品质量较好,国家卫健委《博彩平台》推荐的多项药品及器械在本市均有企业生产,数十家重点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新冠肺炎诊断、辅助治疗等环节高度相关,且在国内有较高影响力,因此疫情期间需求旺盛。如,中药方面涉及以岭药业的专利品种连花清瘟、同仁堂的藿香正气丸等重点品种;化药方面涉及双鹭的利巴韦林等广谱抗病毒药物;器械方面涉及GE医疗(CT机在全国三甲医院市场份额达80%左右);生物制品方面涉及三元基因的α-干扰素、天坛生物的血制品等。
表1 纳入《博彩平台》产品的本市医药企业(部分)
随着疫情不断蔓延和民众采购意愿增强,疫情防控产品相关企业积极响应、加紧组织生产、全力保障应急供应。如,以岭药业春节期间未停产,预计一季度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三元基因1月28日决定全面恢复干扰素生产,日均生产时长约16小时,单月发货量达以往平均水平的两倍;GE医疗北京工厂CT设备紧急订单激增,近半数应急供应湖北。据此推测,在疫情防控产品旺盛需求的驱动下,相关产品生产企业一季度产值预计实现明显增长。
(二)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年度工业总产值或将下滑
本市9成以上医药企业与疫情防控产品的直接关联不大。疫情期间,多数企业面临供需双向挤压,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连锁传导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负担,导致整个产业的运行情况不容乐观。从供给侧看。一是产能利用率降低。大部分企业春节后未能按期复工,再加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延期、货物运输缓慢等因素,生产物料备不齐,2月份处于停工、半停工的状态,一季度产能利用率总体低于同期水平。二是原材料成本上涨。我国是全球原料药主要供应国(如印度80%的原料药都是从我国进口),今年国内普遍复工延迟造成原料药全球范围内供应短缺,导致原料药价格在连年数十倍上涨的趋势下进一步推高。从需求侧来看,产品销售面临较大压力。疫情期间,医疗机构诊疗量、手术台数等大幅减少,带来药品、耗材等需求下降,相关生产企业销量颇受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其下调生产计划。此外,第二批带量采购1计划4月起执行,纳入带量采购的中标仿制药企业(如泰德制药、嘉林药业、华素制药等)产品并非疫情防控急需,在产能难以满载情况下供货面临挑战。
随着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多数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但总体来看,大多数非疫情防控必需的医药企业供需两端双重挤压,再加上成本、销售、融资等多重压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理想,甚至由一季度继续向后延续。即使疫情防控产品产值逆势增长,预计本市医药工业全年总产值仍会出现下降趋势。
(三)聚焦疫情科研创新项目激增,成果产出存在不确定性
依托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和能力,北京市科技型、创新型医药企业在完成现有产品的保障的同时,积极与在京乃至国内外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等合力攻关,进一步聚焦疫情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据不完全统计,围绕疑似病例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筛查,50多家企业迅速响应,针对新冠病毒检测等临床急需,布局百余项的诊断试剂产品研制及相关仪器创新应用,并免费或低价提供给湖北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使用。卓诚惠生2核酸检测试剂盒2月27日正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本市首个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的检测产品,日产能10万人份以上。围绕潜在药物筛选、疫苗及新药研发,科兴生物、民海生物、北京生物、军事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北京优势机构和企业开展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制;百奥赛图与中检院合作,开发新冠肺炎模式动物来服务于新药研发;昭衍承担了大多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汉氏联合等推进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项目,以老药新用的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总体来看,各类创新主体围绕疫情攻关是当前研发的焦点和热点,但部分研究领域存在较大的技术和应用的不确定性,并且在创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其他领域的药品、器械研发项目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可能会影响年度创新成果的产出总量。此外,受疫情影响,研发人员复工率较低、医疗机构无暇科研、患者招募困难,非疫情防控相关药品医疗器械研发、临床试验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造成创新药企业的在研产品项目进展推迟甚至丧失市场先机,部分同质化项目或临床需求价值不高的项目也可能就此搁置。
综上所述,从产业整体来看,疫情带来的被动需求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不会持久,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放大,现阶段疫情对医药健康产业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医药健康产业是刚需市场,总体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疫情形势不容乐观。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认定新冠肺炎为“大流行病”,截至北京时间3月27日1时,全球199个国家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确诊465915例、死亡21031例。作为产业链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医药产业,疫情蔓延带来的国际风险可能会通过供应链、资本、市场等向国内和北京市传导(如,CT机、脑起搏器等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主要依赖从欧美等地进口),需要警惕境外企业停工、物流停运、进出口减少等输入性风险。
02 产业发展趋势及问题判断
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下,疫苗、诊断试剂等部分细分领域,以及融合性新兴业态等方面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环节的短板和问题。
(一)流感疫苗等消费需求被激发,加速二类疫苗渗透率提升
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疫苗行业起步较晚,再加上近年来疫苗事件对公众信心的动摇,除了强制接种的一类疫苗推广效果较好以外,二类疫苗接种率还较低(如发达国家流感疫苗接种率达30%-50%,我国接种率仅为2%左右)。疫情再次引发了各界对疫苗的重视,习总书记提出了“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不仅是现实所需,也是长远谋划。随着此次疫情阻击战中公共卫生科学认知的增强,预计将对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性疫苗乃至整个二类疫苗市场产生较强刺激。
对北京市而言,疫苗领域还存在巨大的挖潜空间。当前,本市一类苗领域主要以中生集团旗下北京生物等国家队为主;二类苗领域聚集了北京科兴、智飞绿竹、民海生物等骨干民营企业,虽然与国内外龙头比规模不大,但创新能力强,自主产品在细分市场表现较好。如,北京科兴的三价流感疫苗2019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4%,仅次于华兰生物、长春所、赛诺菲;目前也在积极推进四价流感疫苗的研发上市。民海生物Hib类(侵袭性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市场占有率超50%;2019年签批上市全国唯一拥有双剂型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随着二类疫苗市场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刺激本市重点企业加速二类疫苗研发布局,助力本市疫苗产业保持全国前列的发展态势。
(二)民众认可度有所提高,中药产业预计出现新拐点
由于起效慢、作用时间长等原因,加上监控辅助用药、禁止部分西医开具中药处方、严格注射剂审批、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等多重政策影响,近年来中医诊疗量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中药新药生产上市数量严重低于化药和生物药。但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占比超过85%;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15种中药收录至国家卫健委《澳门新葡京》。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突出表现有目共睹,预计各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中药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中药产业是本市医药产业重点细分领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度,为抢抓机遇奠定了较好基础。本市中药行业规模约占全市医药制造业的1/5,排名第二,仅次于化药;既有同仁堂等百年老字号品牌,也有以岭药业等骨干创新企业,重点中药品种丰富、市场认可度高。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地两级科研创新集聚;全国一半以上的国医大师常驻北京,为中医药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部分医疗器械短缺问题被显著放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问题突出
由于此次疫情爆发规模较大,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控物资,核酸检测试剂,以及CT机、MRI机、呼吸机等部分医疗器械作为最直接需要的物资,其短缺问题被显著放大。以CT机、MRI机为例,中国每百万人保有数量分别为14.3台、5.8台,远低于日本(111.5台、55.2台)等发达国家。
在全国物资紧张的背景下,北京市医疗器械领域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受制于人。如,基因测序仪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科研和服务设备,仍主要靠购买illumina、赛默飞等国外品牌,本市自主研制的测序仪尚未量产投放;国内影像设备超60%的市场份额集中在通用医疗、西门子、飞利浦、东芝等少数外资企业,约30%市场份额集中在东软、联影、安科等国内其他省市几家重点企业;CT机方面虽然GE北京工厂的产品占据全球1/4的市场份额,但仍以组装为主,核心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二是诊断试剂领域多以资金、技术实力相对有限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有待提高,新冠肺炎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时间比全国第一梯队晚了一个月3。三是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调整,低附加值的防护用品生产环节逐步退出,北京严重依赖于外地的物资保障。
从需求和市场趋势上看,预计疫情结束后,医疗卫生防护物资需求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分子诊断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随着医疗机构更重视补齐硬件设施短板,高端医疗设备的储备与采购需求也将持续旺盛。北京市作为全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引领区,应突出问题导向,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推进高端影像设备、分子诊断等重点领域突破提升。
(四)创新药需求促使创新链升级,CRO/C(D)MO4竞争力亟待提高
疫情的急速扩散对创新药物的需求十分迫切,国内新药研发的储备远远不够。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新冠肺炎治疗特效药物,不过已有法匹拉韦、瑞德西韦等潜在特效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且进展良好,但这些药品均来自国外药企的新药研发储备。国内目前仍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物战略储备不足,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在疫情警示下,我国势必会从各个层面更加重视新药研发和生物技术投入,加快推动医药创新链升级。
研发和生产服务外包企业是加快创新药物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药物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那些服务能力强、效率高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够取得医药企业信任,并加速创新研发进程、提高开发成功率。如,瑞德西韦目前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由CRO头部企业泰格医药牵头,临床样品中间体由CMO龙头企业博腾股份供应,临床服务由普瑞斯和药明康德旗下的津石医药提供。随着疫情期间及之后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增多,预计CRO、CDMO、CMO等各类第三方服务机构在药物研发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业规模增速有望达到20%。
本市CRO/C(D)MO企业核心竞争力尚需提高。当前北京市医药研发服务领域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服务能力弱、国际化水平低、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CRO领域,本市龙头企业昭衍规模不到10亿元,且九成业务收入来自国内,与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国内龙头企业相比,其规模较小、国际化水平低;中试环节,在产中试生产线只有军科华仞、亦庄医药园平台、北亦蛋白三条,本市医药研发企业近半中试业务委托外地;CMO领域,昭衍大规模生产线尚处在建阶段,能够开展委托生产服务的CMO生产线缺位,加大了获批新药落地京外的风险。因此,要想在未来新药研发的激烈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必须聚焦新药研发生产共性需求,打造国际化、高水平、专业化的研发和生产服务体系。
(五)新技术融合注入新动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亮点频现,北京市也涌现了一批融合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应用。辅助诊疗方面,搭载AI技术的远程在线问诊、智能化导诊设备和系统等,减少了不必要的间接感染。如,依图网络的智能门诊解决方案、达闼科技的“智能方舱医院”机器人等在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实现应用。疫情监测方面,旷视科技的AI+红外测温系统、百度的AI多人体温快速检测解决方案等,已在北京地铁、政务服务大厅等场所应用,显著体现出优于传统体温监测的优势。此外,药物研发方面,借助AI系统筛选种子毒株的筛选可大大提高新冠疫苗研发速度;瑞德西韦等潜在治疗药物也是通过搭载AI技术的超算虚拟药物筛选系统识别出来的。影像分析方面,通过AI影像辅助诊断做出初步分析结果传递给医生复核的方式,数十上百倍地提升影像诊断效率,为战胜疫情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
北京市具备人工智能和医药创新资源双领先的优势,更应抓好新业态融合发展的机遇,大力培育“医药+AI”的新动能。目前,全国1/4以上的AI企业在北京,中国AI百强企业一半来自中关村。寒武纪、格灵深瞳、地平线、旷视科技等企业在人工智能芯片、计算机视觉技术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市级层面集产学研顶尖资源打造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加快构建世界级AI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高地。同时,本市医药健康领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生物医药领域国内知名的高校院所、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数量均为全国第一,生物医药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临床医疗资源及水平居全国前列。优质医药健康创新资源搭载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必将迎来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产业融合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03 下一步对策建议
疫情过后,不论是政府层面的引导还是市场的自发行为,国内医药竞争格局都将会更加激烈。当前,围绕疫情各省市紧急启动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并给予奖励或补贴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疫情的催化下,预计上海、深圳、江苏等医药创新领先地区将进一步围绕创新药物和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强化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部分城市也将补齐短板、发力医药产业。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将更加迫切。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不仅面临将医药健康打造为“双发动机”产业之一的重要任务,也承担着引领全国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使命。因此,必须以降低疫情影响、保障经济运行为当务之急,以抢抓机遇、补齐短板为行业突破口,加快打造全球的前沿技术高地、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分类指导,促进产业平稳运行
1.支持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持续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复工复产。及时了解上游企业供货和服务延迟、跨区域生产物料运输不畅等重大问题并积极协调,疫情期间企业申请兼并重组、分设分立等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帮扶指导。
2.加强重点企业监测及服务。持续跟进药品及医疗器械重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重点关注产值规模超5亿、近两年纳入高精尖重点项目、纳入诊疗方案以及参与带量采购等企业。支持企业采用“不见面”方式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推进受理、审评、检验、审批等关联工作环节联动开展,支持同时申报、合并现场检查、检查结果互认等。对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实行并联审批。对于用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鼓励开展委托生产、委托检测等服务。
3.精准做好投资和项目入统调度。加大项目入统指导,确保符合入统条件的项目及时入统,梳理项目推进、入统中存在的困难并积极做好协调指导工作。支持纳入高精尖项目库中有建设能力的重点储备项目提前投资,在产业用地、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稳定有效投资,提前释放产能。
(二)加大创新支持,增强产品竞争实力
1.建立疫情防控相关创新项目库。将通过临床试验获得应急审批或正式获批的疫情相关药品医疗器械纳入现有专项予以支持。针对新冠肺炎正在研发或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药品及疫苗等,统筹各方资源,开展集成攻关和协同研究,支持临床医疗机构进行创新应用。建立沟通交流、跟踪评估机制,帮助科研单位、药品生产企业、临床研究机构开展对接交流,指导药物备案申报,推动研究项目尽快实施见效。建立相关药品研发信息库,加强新药储备,作为新发疾病的药物备用库。
2.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围绕解决临床痛点,在全球范围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鼓励与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医药企业与临床试验机构项目对接平台,实现“政、产、学、研、医”联动。落实对疫情相关药品及器械免收注册、检验费用等政策,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与社会资本、CRO/CDMO企业合作研发等模式,保障创新产品研发进度稳定。
(三)强化重点聚焦,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1.支持新型疫苗研发和生产布局。一是立足本市军事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等大院大所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疫苗研发。二是支持科兴、绿竹、民海等骨干企业,围绕四价流感疫苗、肺炎国产疫苗以及其他多联/多价疫苗品种,加速研发上市,拓宽产品布局,进一步培育并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2.强化中药领域创新和质量提升。一是发挥同仁堂、北京以岭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与医疗机构、高校院所等合作,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药愈后保健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形成率先示范。二是发挥本市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优势,加快中药研发生产与信息化、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切实保障高品质中药产品供应。
3.推进医疗器械补短板、强优势。一是聚焦自主替代,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协同“产学研医政资”多方力量,加快高端医疗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在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方面率先示范;大力支持万东医疗、谊安等国产骨干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推广天智航等医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模式,在手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培育更多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企业。二是突出龙头带动,提升分子诊断优势。注重发挥博奥生物6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加快扭转本市诊断试剂领域“小”“散”的局面;进一步甄选优质的创新型企业给予扶持,助力快速发展壮大;探索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的稳定模式和应用场景,鼓励具备实力的分子诊断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三是适度延链补链,强化应急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应急保障类器械在京适度布局、在津冀协同配套,完善强有力、高效率的医药流通服务支撑产业发展。
4.加快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研发和生产服务体系。一是瞄准本市热门药物的研发生产方向(如未来2年以内、5年以内即将完成临床落地投产的产品),统筹规划布局一批生产服务平台。二是发挥生命园、医疗器械园等专业化园区的服务优势,提升共性技术平台专业化水平,补齐中试短板,推进CDMO平台建设。三是支持昭衍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注重国内外优势资源引进,加快提升本市CRO、CDMO等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5.积极培育医药健康新兴业态。一是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培育“医药+AI”融合发展新业态,在AI+辅助诊疗、AI+药物研发、AI+健康管理、医疗机器人等方面催生新动能。二是鼓励5G等新技术应用于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等多种业务模式。三是做好相关数据积累,完善数据隐私保护和开放共享机制,促进医药健康产业与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发展。
(四)完善配套扶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完善产业共性服务配套。支持行业内企业和园区运营管理单位建设能够提供检验检测设备及技术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2000升规模的国际化生物药CDMO平台,积极培育具备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服务能力CRO服务机构。鼓励园区、产业基地建设满足医药健康领域研发和生产企业需求的标准化厂房或加速器,对预先收储工业用地并建设加速器或标准厂房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2.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经信局、科委、财政局等部门加强衔接,强化企业资金支持。支持创新产品研发上市,针对不同细分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给予支持;支持产业化项目落地,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效应的,给予一定支持;对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应用项目、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给予不超过新增投资额30%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升本市医药制造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品质。
3.兼顾产品快速应用及用药保障。加快推进《博彩平台》落实,促进本市高校、院所、创新型小企业的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并在周边区域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加强创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支持本市创新产品优先纳入医保,简化创新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招投标流程。落实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对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涉及的首台(套)综合险给予财政资金补贴。指导和监督企业有序落实《澳门新葡京》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提升疫苗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优势,确保本市重要储备物资供应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联动发展。
4.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面向医药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强化人才梯队建设。适度放宽高层次人才支持范围,参照现有高层次人才遴选标准,遴选支持一批产业内研发、运营、市场开拓等领域高水平拔尖人才。进一步增强研究团队和企业中层“归属感”,解决领军人才无军可领的难题,在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倾斜。完善中医药人才培育体系,积极实施国医大师等中医药专家传承教育工作项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举办中医药临床研究。
注释:
1 根据现行药品集中采购相关政策规定,北京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率先开展联合采购,即根据质量和供货能力设置入门门槛,入围企业不分质量层次按最低价唯一中标,中标企业可获得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用药总量的60%-70%。2018年12月17日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首批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品种共25个品种;2020年1月21日公布第二批全国药品集采品种共32个。
2 2020年2月27日,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体外诊断试剂)。
3 本市第一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试剂于2020年2月27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上市,上海之江生物、上海捷诺生物、华大生物、华大智造等第一批于1月26日获批上市。
4 CRO、CMO、CDMO是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的主要提供主体。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医疗机构、中小医药器械研发企业等提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发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可分为临床前研究CRO和临床研究CRO。 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合同加工外包组织):通过合同形式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化学或生物合成的原料药生产、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如粉剂、针剂)以及包装等服务。 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研发生产外包组织):为医药及器械企业的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的工艺研发以及制备、工艺优化、注册和验证批生产以及商业化定制研发生产的服务机构。
5 即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6 本市博奥生物在生物芯片细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疫情期间联合清华、川大华西医院开发的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习总书记3月3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也调研了此项产品。
作者:澳门新葡京 研究三部 兰国威 邓洁 咸文文